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08-01-26

新闻充电室之十二: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转)

[font=verdana]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font]    4<f.79n+@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7%a8&r}E  
  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ZjS/If8R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H=[i\o7 (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 QEzLxiB  
    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C(J'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 4 .I0JG!\  
    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 pJ-etl  
  从另一方面讲,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一般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然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阐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 Q?NzO$Tz2  
  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GG.hzWZV  
  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正是他们筑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伟大的事业。 }PL}r`4=  
  没有这个结尾,我们也许只能对主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有所认识。有了这个结尾,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立刻就会显露出来,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稿件的思想来源于题材,又超越于题材,起到登高望远的作用。 }zXAR)iA  
   我们采写新闻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说明这意味着什么,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超越新闻事实无限拨高,更不能凿空议论,泛泛而谈,而应当缘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得出富有哲理意味的真知、新知,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rsM _7@t  
    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 I/2P4yfU  
    为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在结构设置上,作者往往围绕主题思想的展开谋篇布局,以便新闻素材得到最经济、最充分的利用;但从客观情况看,主题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新闻信息不可能被主题思想随意支配,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尽管很重要,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不直接。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就给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用武之地。 Wp6!o4 gUl  
   消息《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在写了警调连退伍战士年年被抢聘一空的新闻事实后,本来可以就此打住了;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这种形式结尾:“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靠日积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位区发现10粒瓜子壳。连队立即重返电影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10粒瓜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回答了新闻事实的原因,又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bHW&zXh  
    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uaVhR_{J  
    创造意境,托物寄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实际,虚构意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作品绝对不能借用这种表达手法。只要尊重事实,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反复咀嚼,同样可以达到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事实上,许多新闻作品的结尾,常常以这种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w+sZ$b.  
  按照惯例,每年北京首批新兵离京,报社都要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有一年,社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我感到有些为难。因类似的报道报纸年年搞,很难写出新意。可既然社里将任务交到我头上,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像往常一样,我仍然把成功的基点放在了采访上,结果写出的稿子还是有了一些新意。尤其是稿子的结尾,为整个稿子添了不少彩: f* eI( <vf  
    15时10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们眼际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qd|V0<Bzi  
    这是列车驶离车站时,我在月台上看到的真实一幕。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新战士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眼前的情景,一下让我想到了这些。当时我就决定用这个情景作为稿子的结尾。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B12'  
    人是感情动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类结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托物寄情中的“物”,具有很强客观性,容易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人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二是这些“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饱含着记者、通讯员含蓄丰富的情思;三是它可以诱发读者展开想象和思索,达到“灵感荡溢,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I~ ]Y{b  
  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njym  
  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结尾样式。 J=Dc g}"a:  
  (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东西。比如:《战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 GkY: ,JS  
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 eFF}m<RM;  
  (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地来表述要说的内容。在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 t"8QQffj{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 K{9:8YHg  
  (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 B[D}XPY  
  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 "h)"ifWV  
  (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Kk 3sT9b  
  (5)回味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体会的一种结尾方式,有深化主题、催人思索之功效。比如《解放军报》通讯《祖国,我们为您而战》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e2[   
    在前线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这支军队能战胜敌人?不正是因为有青年一代和祖国人民做坚强后盾吗? CNc^!;CfQ%  
  (6)对比式:就是把把几个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议论,相互比较,相互对照。比如: ew7@pBqH\  
    周明生这样做确是得罪了一些人,但他却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 bDKnGp#u66  
这是《解放军报》通讯《敢“唱黑脸”的军务股长》的结尾。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能通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更彻底地揭示稿件的主题思想,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即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篇通讯的结尾,就是通过“得罪了一些人”与“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的对比,倡导了正气,突出了主题。 7tOQ2@;  
  (7)反差式:通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某种性质进行比较或对比,突出事物某种性质间的反差,进一步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显示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意义,从而给受众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比如《战友报》特写《军营春来早》的结尾:“走出屋外,正月的塞外仍是天寒地冻;但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春天早已走进了战士中间,走进了战士的内心深处。”这就巧妙地、准确地抓住季节与心理之间的矛盾,相互映衬,加以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并使稿件主旨昭然,余音绕梁。 k~VO@  
  (8)呼吁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提出一个带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呼吁社会或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尽力解决。比如: * r]b?y&  
李淑芬的经历,也许有些特殊;但它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应当承认军属们的奉献与牺牲;社会,有义务让军属们感到自豪! 0Hf>:cM%%  
  这个结尾选自《华北民兵》杂志的一篇通讯《今天,军人的港湾不平静》,是一个典型的呼吁式结尾,呼吁社会尊重理解军属的奉献与牺牲。 K1K"T-  
  (9)启发式:抓住具有强烈对立、激烈冲突性质的新闻事实加以对照,揭示某种震撼人心的社会现象,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听了这个故事,笔者不禁感叹:这些戍边将士们,守住了祖国的大门,却守不住自己的妻子,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就启发人们对如何保护军婚问题加以思考。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 :* u0  
  (10)展望式:通过新闻事实发展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人们看到前景,增强信心。比如,《解放军报》通讯《唐玉瑚话别训练场》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一形式。 22-. vk*  
    离开唐玉瑚,我们久久回味着这位老兵语重心长的谈话,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军队从六十年代进入八十年代,以至迈向2000年的雄伟步伐,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eFg9Zwy  
  (11)递进式: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尾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认识更多的新闻意义。比如《解放军报》通讯《临夏的风》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p?_K01i|O  
   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想,韩廷富的墓碑一定很重,很重,他不仅标志着一个战士的价值,还记载着千千万万人民对革命战士的无限深情啊! IEUBUFnx  
  (12)感悟式: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领悟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的一篇通讯《命运之上的风景》,采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 o \^"RU&?  
 “平静”,多么让人震撼的“平静”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最美的姿容。 Sy??Ot  
  (13)感叹式: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极为感慨,并通过感叹句式抒发某种思想情感,以引起众多读者的思想共鸣,增强稿件的感染力。比如:《解放军报》通讯《“见了你们格外亲”》中的结尾,就洋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j\{ 9T#nJ  
  沂蒙山,光荣的山。你永远是祖国的骄傲,战士的靠山! BKpiC . !s  
    (14)述奇式:用典型的事例或新奇有趣的题材结尾,突如其来,奇峰突起,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解放军报》通讯《医学博士和他的妻子》的结尾,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 b93J5Nl<  
  路长林留意地看到,老教授在讲这番话时,脸上没有笑容。他明白了,这位一向以严格出名的导师又给他出了新的论文题目,他有决心为拿掉那个引号再去拼搏! ~j=4  
  (15)反衬式:把与主体材料构成对比的材料安排在结尾,内容上起反衬作用,使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X年X月X日,纽约一片辉煌,洛杉矶灯火通明,然后突然断电,全美国一片漆黑,人们跌入了地狱的深渊,1分钟后,又开始光明大放。美国人想出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爱迪生,没有爱迪生美国会怎样?”这个结尾就用电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反映这项发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产生了较强的表达效果。 bipZYC  
  (16)反问式:根据新闻事实进一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引起受众思考,给人启迪和教育。比如《解放军报》通讯《黑不溜秋的兵到哪里去了?》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 7E1g$7'lB{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排长陈喜看黑脸的赵大大不顺眼,让他“黑不溜秋靠边站”!现在那些“白面书生”似的部(分)队主官,是否有必要问一下自己:“黑不溜秋的兵哪里去了?” j^| BU <V  
    17)解扣式:有些稿件在叙述新闻事实时,只把由共同原因引发的矛盾冲突一一列出,欲擒故纵,问而不答;到文章结尾时,再抛出原因,引出主题,使读者疑惑全释,恍然大悟。《解放军报》通讯《再讲一遍的故事》,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结尾的。 a88F4i*x  
  这就是王光华。他把自己的行动轨迹,时刻定在党和人民的需要上。对他为什么能在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吗! Ev8z)ZP |  
  (18)悬念式:就是提出问题,给人留下悬念的结尾方式,有出奇制胜、引人思索的表达效果。比如新华社通讯《菜价追踪》的结尾,就是对菜价虚高的现象进行追踪后提出疑问,给读者留下悬念。 ]]~R1N  
  记者采访商业行家时了解到,在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合理利润应是10%左右。蔬菜属于鲜货,损耗较大,差价在20%还算正常,30%就算是高利润了。但目前北京蔬菜从第一次批发至零售,差价多在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p,aKUG  
  (19)评论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评论,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炼和升华新闻主题,引领读者更深刻地感悟新闻事实中蕴含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比如《经济参考》的通讯《旧新闻里看变化》,在叙述了我国彩电业潮起潮落的经历后写了这样一个结尾: #r :J [  
    我手头这些新闻纪录的年代里,交织着笑声和骂声,充满着希望和失望。我发现,我们的彩电工业,不就是在欢欢喜喜和骂骂咧咧并生之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么?中国职工家庭里的电视机,不也就这样很快走过从黑白到彩电、从闻所未闻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这段路么?尽管电视机的潮起潮落给宏观经济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它确也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标志而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3Agi7(DP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要充分相信受众的理解力和认识水平。只有当一些新闻事实的深刻含义远非广大受众所能一下子领悟时,才有必要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运用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力求让新闻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样,既可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种新闻事实,更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 [AG&B[h~  
  (20)联想式:就是通过联想引出主题,或引导读者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目的是活跃读者的思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尽管联想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但能令人们发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对提炼主题和丰富文章材料都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解放军报》通讯《叶,总是绿的》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Y1~{FM&^  
    她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径深处,和浓郁的绿色溶为一体。谁能说一片叶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呢?她和整颗树的生命紧密相连,假如叶叶翠绿,那便是春天…… kso]z3|.7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人们能够产生联想的基础。这个结尾就是由主人公的事迹想到树和绿叶,进而领悟到稿件的主题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由静想到动,由正想到反,由爱想到恨,由今想到昔,加深读者对稿件主题思想的认识。 .CM :$.  
   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w. @ic7   
  结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w7Y DZ{  
   紧扣主题,切忌漫无边际。不少记者、通讯员感到,稿子写到最后该好好“发挥”一下了。这一发挥,可不得了:天南地北,不着边际。有的感到稿子写完了,再加一个好的结尾吧!于是为结尾而结尾,表面上写得花里胡哨,实际上离题万里,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稿子的结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应把结尾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在文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将其游离于稿子之外,变成“独立王国”,其结果必然形成 “稿子是稿子,结尾是结尾”的难堪局面。有的在写稿前,已经准备了一些“得意之笔”,只是在正文里无处下脚,吃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放在结尾吧,想给稿子添点彩。这些东西之所以在正文里没有地方放,正说明与稿件的主题联系得不很紧密,应该坚决舍弃。硬要在结尾处加上一段,只能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在结尾写作中,一定要把结尾纳入文章的整体结构通篇考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与稿子的整体一致起来,与稿子的其它部分一起,为表现主题思想增砖添瓦,贡献才力。 dCt/k+ x'?  
    增添信息,切忌重复絮叨。一些稿件之所以败在结尾上,很多是因为结尾重复絮叨,了无新意,要么对前文进行概括总结,要么对前文中的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再叙述。稿件中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功能,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作用。结尾也是一样,应结合它在稿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置其内容和形式,确保结尾能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帮助读者对稿件的新闻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 oxEp9yjq4  
    顺势而行,切忌节外生枝。不管是根据时间的推移,还是按照空间的转换,每一篇稿子都有其内在的叙述线索,都会通过起承转合、起伏呼应,展现新闻事实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先抑后扬,有的先扬后抑,有的平铺直叙,有的跌宕起伏。作为结构内容的结尾,应沿着稿件的表达线索,顺势而行,该抑则抑,该扬则扬,“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应。”要防止为结尾而结尾,即正文写正文,结尾写结尾,出现前后“两张皮”的局面。 v"yIZLs.  
    遒劲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简洁明快,是结尾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作者稿子写到最后,突然“文思泉涌”,于是东拉西扯,势必冲淡主题;有的写到最后,感到主要任务已完成了,就**收笔;还有的不注意选材,按照主题表达需要,故事本来已经讲完了,可又像拍电视连续剧似地写起了续集,影响了稿件的表达效果。结尾应按照稿件的叙述节奏,简要明了,遒劲有力,给人回味,给人启迪,不能拖泥带水,没完没了。 Vu=v2Ug,  
bWPy_cLl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7) |  浏览(33752) |  收藏
一共有 7 条评论
方向 2008-02-05 20:26 Says:
欢迎你的光临,请留下你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