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 O0sJKs_.
)9L~y$SD
第一节 睁开你的“第三只眼睛” raMb)]O!
C:DT8zEHU
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远、更深刻。 FpueXO`<
CjM5"(
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他动物只长有两只眼睛,而人却长有三只眼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吧!人的“第三只眼睛”就是思考,它与智慧相通,与创造思维相连,它比另外两只眼睛看到的更多、更远、更深刻。 3:mL/
q-a
AFHE
3;'a
据说,孔老夫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国家饿了很多天,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便让颜回煮饭给大家吃,饭刚煮好,孔夫子发现颜回悄悄地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兴,便把颜回狠狠训斥了一顿。颜回委屈地说:“我看见饭里有一块脏东西,我怕被别人吃了,于是我就自己把这块脏米饭吃了。” lvm :P9p
0^<WN+vc*
这件事使孔老夫子发现了人存在偏见和主观臆断,看到了自己观察事物的盲点。他曾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不到的事情,遇事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这就会发生许多误会和错误。”从此,孔老夫子对两只眼睛观察不到的地方,再也不敢匆忙下结论了。可以说,他一生的智慧,主要是靠“第三只眼睛”获得的。 Tka=1IhM
ssB~<)jHB~
!7ShYdHk
@8:}z|M[G
,<BFN6n
来源:成功励志频道
|
一共有 25 条评论
人们都说,有个好伴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我说,一个人有两个好伴侣,那才是圆满的人生。一个伴侣就是能和你心心相印、白头到老的爱人;另一个伴侣就是能伴随你终生的兴趣。
许多杰出的成功者,他们都是从小先给自己选择好后一个伴侣。他们从这个伴侣身上不仅获得了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还感受到自己以前从未感受到的东西,理解到自己以前所不能理解的事。即使自己做不到的事,有这个伴侣相助,也能做得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个伴侣,那就赶快给自己物色培养一个吧!
工作可以兴趣化,读书学习也可以兴趣化,一个人对读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越学越爱学。如果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读书学习就会变成最枯燥的劳动,不但体会不到丝毫的乐趣,还会觉得是很大的负担。人们常常只讲“勤奋”,而忽视兴趣,这是不对的。兴趣和勤奋同样重要,而且应该是兴趣第一,勤奋第二,因为兴趣是读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兴趣,人就会自觉地产生勤奋。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那些对读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大都能刻苦学习,天道酬勤。
有人说,人的兴趣爱好与天赋有关,但我始终坚信读书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一个人做他热爱和感兴趣的事,人就觉得轻松愉快,成功也会变得容易可行。做他不热爱不感兴趣的事,人就感到痛苦,如果做他极不愿做的事,就仿佛置身在地狱之中。
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纵观世界上杰出的成功者,他们个个执著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但使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素质得到磨炼,还使自己身上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英国的牛顿、瓦特,瑞典的诺贝尔,美国的爱迪生、福特,他们从小都爱动脑动手,都具有好奇心,爱问个“为什么?”接着又对实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都走上了成功的科学之路。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卢梭,俄国的西蒙诺夫、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他们从小都爱听故事,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又喜欢寻找书本之外的知识,从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文学之路。
意大利的达·芬奇,法国的罗丹,中国的齐白石,西班牙的毕加索,从小都喜欢画画,喜欢手工,喜欢观察大自然,更喜欢创新,从而对美术雕塑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艺术之路。
这位学生能解答出数学界无人解出的难题,似乎有些荒诞,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个学生过去每天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成功意识和成功习惯,同时又因为不知道这是一道百年未解的难题,所以遇上时,就“不知难”而“更好进”了。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德,以“成功的习惯”为题,作过一次演讲,他说:“很多小学生在学校功课不好,成绩失败,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可能成功的功课,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去养成‘成功的习惯’。”他鼓励老师们在教低年级时,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事。艾略德博士说:“小小的成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引起成功的兴趣,这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会有无价的帮助。”我们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或感受,那就是从小培养一种习惯比将来改变一种习惯更容易得多。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狼来了、孔融让梨……”过了好多年,还深深地记在心里,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良好习惯。这就像刻在小树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变越大。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生,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奥秘。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动作的重复,也是脑神经指令的积累。一件事你做的次数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熟练,到一定时候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人们过去只知道“知难而进” 是成功者的一种良好素质,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知难而更好进”也是一种成功的好习惯。
我们看举重比赛时发现,赛手们都是先从自己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然后慢慢地增加重量。有经验的拳击经纪人都为他的拳击赛手先安排容易对付的选手,然后逐渐地让他们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把成功的模式,成功的感觉先注入赛手的大脑中,赛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不知难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信念和习惯。
大家过去普遍认为,人最难改变的是习惯,有些权威人士也认为改变习惯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改变。这些观点和认识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对有些人来说,改变习惯的确是很难很难的事,因为他们太过于原谅自己,太过于迁就自己,太过于开脱自己,太过于娇纵自己。要说改变不难,也真不难。只要你改变一下你的想法,改变一下你的态度,你就可以很快改变你的习惯,因为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有切身体验。一次我骑自行车上街,被三轮车撞倒,路边的人都责怪那个骑三轮车的人违反了交通规则。我爬起来正要发火时,我的想法提醒我:“千万不要发火!”接着我便用提早准备好的“灭火器”:一边默想“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边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转了几圈。这个过程前后不到30秒钟,一肚子火气就全消失了。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时, 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坏习惯就容易改变了。尽管原先的习惯是经过成千上万小时形成和巩固的,现在你就用不着再花成千上万个小时去改变。一件事如果能坚持做21天,就会形成习惯。
我们很难靠说服去改变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固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个门只能由自己去打开。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可能形成习惯。有的人怕干活,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懒惰;有的人遇上稍不顺心的事就会烦恼,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烦恼;有的人遇上一点小事爱忧虑,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忧虑……通常人们只是把人的外在表现,比如走路的姿势、个人卫生、吸烟、喝酒等称为习惯,其实人拥有很多习惯。好的习惯有诚实、勤奋、热情、节俭、快乐、自信等等;坏的习惯有虚伪、说谎、自卑、懒惰、忧郁、骄傲、胆怯等等。说白了,这些行为也只不过是人们给习惯起的别名而已。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好习惯,那它带给你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这是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发誓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他给自己制定了克服13个坏习惯的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给自己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于人于己有利之言才谈,避免了自以为是的空谈。他为了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在计划的“程序”一条里,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有条不紊。后来有朋友说他常常表现出骄傲情绪,他又把养成“谦虚”的好习惯列入计划。他每周选出一种缺点进行矫正,每晚必须作自我反省,每天记录自己努力的结果。有时坏习惯没有彻底改变,尚未达到自己理想标准时,就再延长矫正一周,直到好习惯代替了坏习惯为止。一个人只要改变了身上的坏习惯,就能换来带给自己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富兰克林能成为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的爱国者,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能成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人,这与他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分不开。
美国一所很有名气的商学院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开始工作都挺棒,但在5年之后,却被那些没有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人超过了。参加该项调查的一位知名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教了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教他们如何创造机会。”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善于抓住机遇,更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天才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既善于抓住机遇,又善于创造机遇的人。
机遇存在于平凡之中,平凡之中出机遇,只要把希望同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总会找到成功的机遇。当送水员的弟弟,不管天有多热,雨有多大,都能按时把水送到用户家里,头一年就被评为先进。第二年公司又派他搞推销,他把自己服务辖区里谁家几口人,谁家有啥困难,都记在心里。他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用户扛煤气罐,打扫卫生,背体弱多病的老人到楼下散步、看医生。他的行为感动了用户,用户们又来帮他推销纯净水。这一年,他的推销成绩又在全公司夺冠,第三年公司提升他当了销售部经理。
希尔说:“机遇就在你的脚下,你脚下的岗位就是机遇出现的基地,在萌发机遇的土壤里,每一个青年都有成才的机会。当然,机遇之路即使有千万条,但你脚下的岗位却是必由之路,最佳之路。”这话千真万确,一个人只要热爱脚下的岗位,矢志不渝,成功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人有了才能,也不能等着“上帝”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还要继续努力创造机会。在深圳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原因是聘用者看他学位高,怕他不好“使唤”。后来他找工作时,只出示一张学士证书,结果很快就找到一份电脑程序输入员的工作。在工作中,老板发现他能在输入过程中发现许多错误,并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觉得他水平非同一般。这时,他拿出了硕士证书,于是,老板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岗位。不久,老板又发现有些高级程序员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老板很纳闷,这时,他又不慌不忙地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最后,老板就非常放心地把公司交给他去管理。
机会天天来敲门,就怕自己无准备。你到人才交流中心去看看,那儿有数不尽的岗位,有说不完的机会等待着你。人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据说,有一位陕北农村妇女,跟随女儿来到美国,到移民局办绿卡。移民局的官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有何技术专长?”她回答:“我会剪纸画。”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3分钟时间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图案。美国移民局的官员惊讶地称赞:“OK!OK!”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妇女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被移民局通过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绿卡而被拒绝的人既羡慕,又嫉妒。正像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所说:“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大家都需要的特长,不管他躲在哪个角落,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
年轻人又来到戴维教授的大门口,在门前徘徊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门,教授微笑地说:“门没有闩,请进来吧。”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教授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了屋里。”
教授听了年轻人的述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他说:“你告诉委员会那帮人,就说戴维老头同意你报名考试。”
经过激烈的选拔考试,这位装订工人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实验室助手。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发明了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发明了存储电能的方法、发现电解定律的法拉第。
有人老是抱怨自己与机遇无缘,却看不到机遇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岗位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最佳机遇。
著名诗人白居易初来长安时,虽然满腹经纶,但并不被人所识。一天,他来到当时社会名流顾况之处毛遂自荐。顾况一听他叫白居易,便讥讽说:“长安米贵,要在此地白白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
但当他读完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就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他刚一读开头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觉得很有诗味,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叹道:“有如此之才,白居亦易!”
白居易如果不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怎么会受到顾况的赏识?他又怎么能在京城长安名声大扬,站稳脚跟呢?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与机会无缘,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如果能把抱怨自己,发牢骚,等机遇的时间都用在提高自己的才能上,到时候机遇自然会来敲你的大门。
马寅初的父亲擅长酿酒,在浙江一带十分有名。父亲见马寅初聪明伶俐,决心让他光大家业。马寅初渐渐长大后,开始不满意父亲对他人生的安排。17岁时,他向父亲提出要求:“我不喜欢做生意,我要去上海念书。”
父亲板着面孔说:“你给我听着,你好好地学做生意,念书的事你别指望。”
马寅初毫不示弱,他大着胆子说:“我就要去念书!”
父亲十分恼怒,顺手捡起一根马鞭,没头没脑地向儿子抽去。
秉性倔强的马寅初,再也无法忍受,奋力推开父亲,向着镇外的江边跑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到外边去念书,还不如投江。
家人把马寅初从水中救了上来。父亲拗不过儿子,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就是发生在19世纪末马寅初投江求学的故事。
一个人想得到幸福,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心满意足地度过一生,就得认准目标,展翅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远景,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替你做主;如果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到你人生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悔恨自己,也会埋怨别人。
哲人提醒那些把自己托付或交给他人的人:“如果你的一切都听别人的意见,有人会高兴,但是高兴的不是你。”与其如此,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由自己支配自己的事情,学会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就犹如被缚住双翼的飞鸟,即使有飞翔的愿望,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施展才能。我们从那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早期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成功之路。他们不少人曾经在事业选择上受过父母、老师或同事的非难与劝阻,而这些被非难与劝阻的事业,恰好是他们后来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那个事业。
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时,一位叫佩尔内的教授曾严肃地告诉他说:“你在工作中不乏有热情和善意,但是你缺乏成为物理学家的能力。你为什么不去学习法律、哲学或医学,而要学习物理呢?”这位教授认为爱因斯坦只能做按部就班的工作,只擅于记忆和逻辑,而缺乏物理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因斯坦没有被这位教授的“劝导”所动,他自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估价。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爱因斯坦果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能力。我们想想,如果爱因斯坦听从了教授的劝导,虚心接受,谨慎行事,那么,他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也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接受忠告,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只能将这种接受当作有益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途径,而决不能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别人,因为你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者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老头和儿子一样,成为毫无主见的人。这父子俩一天赶着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赶集。赶完集回来,儿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在后面,路人见了,都说这娃娃不懂事,怎么能让老人步行。儿子听了赶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于是有人又说,老头儿骑驴,怎么忍心让娃娃走路。老头儿听了,又把儿子抱上来一同骑。接着又有人说,两人骑一头小毛驴太残酷了。父子俩听了都下来,可是又有人笑他们是傻子,有驴不骑却走路。老头听了,对儿子叹息道:“没法子了,看来我们只剩下一条路了,两个人抬着驴子走吧!”
假如你没有自己的目标,你就永远飞不到那里;假如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假如你对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一天,李家兄弟俩在山上打柴,意外地发现了两只老鹰蛋,他俩每人捡了一只,拿回家去放在各自的母鸡窝里,和孵小鸡的鸡蛋放在一起。
没几天,两家的老鹰蛋都孵出了幼鹰。两只幼鹰的举止行为都跟鸡一样,都咯咯地叫,有时拍拍翅膀像鸡一样只能飞腾几下子。
有一天,哥哥家的幼鹰抬头仰望天空,看见一只它从来没有见过的老鹰在云中钻进钻出,它问鸡妈妈:“那是什么鸟?”
鸡妈妈说:“那是老鹰,是最勇敢的鸟。”
幼鹰羡慕地说:“我希望跟它一样也能在天上飞。”
鸡妈妈说:“别做梦了,我们是鸡,跟它不 一样。”
幼鹰听了鸡妈妈的话,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它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是只鸡。弟弟家养的那只幼鹰,渐渐长大了,羽翼也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它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高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狠着心把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拼命地拍打翅膀,就这样居然飞了起来,从此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鹰。两只幼鹰,两种命运,这和谁选择谁受益/谁拥有谁成功人生是一个道理。有位哲人说:“孩子,你想飞吗?那就顶着风试试你的翅膀吧!”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这么成功的。他在确定研究命题时,首先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创新的突破口。他用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便从知之不多,一下子赶到了别人的前面。
有许多人难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虑大家都怎么说,大家都怎么干,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种观念并不见得是好事,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从众定式”的盲目性,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考虑多数,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新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新的素材遍地都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成功。有位杨老板在国道边上开了个饭馆,生意很不景气,眼看着众多的车辆从门前开过,很少有人光顾。他用打折、送汤等吸引顾客的办法,都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只好关了门,把饭馆盘给一个姓马的老板。这位马老板别出心裁地在饭馆旁边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共厕所,并做了一个不收费的醒目牌子,许多班车司机路过这儿总要停下车,先让旅客们方便方便,顺便再让大家去饭馆就餐。从此饭馆一天比一天红火,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马老板把小饭馆扩建成三层楼的大饭庄。可见,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