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W7iwB:xkI
wXe8)SC
编者按 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_*i9W-
LXX#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L
es
$?A_r]OR|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 7<=8: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6X~zWd,B
me6;nA$"=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A3!sjb-
@jYHbGk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R{9viwa.
-!n-UZ_W()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QF
_r
4=
;0GsH<}
但是,主题宏大并不意味着要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意味着只能用大场面进行表达。在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看来,“这些获奖作品坚持新闻框架、尊重新闻规律,使得宏大的主题宣传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XC{"ahZ0N?
PNd9
*]
比如,《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在展现青藏铁路通车5年来给青藏两省区带来巨大变化这一重大主题时,没有索然无味的枯燥说理,而是大量运用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细节,向读者有效讲述了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是3个独特视角,作者通过这种行文上的巧妙布局,对青藏铁路修建开通运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阐述,关注了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公众普遍关切的话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这篇出新出彩、抓人眼球的精品力作,也给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hu9N#pR
AF^Rx_2
走基层带来文风新表达 hr=XNs&T5
rCR7T4
2011年是资源丰厚的“大年”,也是新闻界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年,于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普遍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特征,就是带着泥土味、充满草根香。透过这些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一个个扎根在基层、行走在路上的记者身影清晰可见。 Bf} 1&4
`x]N#I j
比如,《扬州日报》获得报纸消息类一等奖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就是记者深入考察用工市场时,意外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隐去官职“潜伏”“打工”的故事,最终通过深入挖掘细节,记者捕捉到这条“活鱼”;《南方日报》获得报纸系列类二等奖的系列报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从现场的、基层的、微观的视角切入,见微知著,管窥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折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走势;大众网获得网络专题一等奖的《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选择“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体验”这一新闻人最“回归本源”的方式聚焦建党90周年,采访团历时180余天,穿越全国29个省(区、市),长途跋涉8万里,记录了56个民族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和发展变化。
SK^:x"
?_L^Z6M^Y
“‘走转改’可谓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强月新评价道。的确,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优秀作品中,我们看到记者们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在企业中了解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报道不是宏大叙事,不具备气壮山河的气势,而是最平凡、最真实也最打动人、最感染人的老百姓故事。 s<cM;q/
2yzYY]g
在《从田间到餐桌 菜价到底贵在哪》一文中,被采访者直言“都说菜贵,其实我们农民没得到什么好处”并发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的感慨;在《广州到北京的家具货运之旅》一文中,“坐在铺位门口,申家晴猛地吸了一口烟,盯着装车的工人”“衣服、被子、手机、烟、方便面等杂物散落在驾驶室内,记者爬进车内,一股刺激的臭味直往鼻孔里钻”等细节,描绘出可见可感可知的场景,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场面和语言,就随着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走进受众的视野,也带来扑面的阵阵新风。 l)oF<]U?v
JW|G!z_
重服务展示人文情怀 gldZ
("z(i4}/7
在评析获奖作品时,多位专家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秀的新闻作品要体现出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的确,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没有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就谈不上传播力和引导力,而缺乏人文关怀的作品充其量就是一杯没有温度的白开水,或许解渴但却难以入心。 vr-+^+~/B
k}^
w3
内蒙古电视台获得电视访谈一等奖的《拆新房为哪般》,讲的是一个商品房小区刚建成两三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由此引发业主和政府部门的尖锐冲突。中国新闻奖评委、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梁家新表示,拆迁不算新闻,但一个商品房小区刚建成就要拆迁,这就成为一个具有时效性、冲击力的新闻事件,就会激发广大观众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在他看来,这个选题关系着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科学决策、百姓生活、个人权益、法律尊严等方方面面,涉及政府行政决策的执行、城市规划的实施、百姓安居乐业的不同诉求,事关千千万万住户脆弱的神经,“更重要的是,这期节目播出后,小区所在区政府主动与小区居民协商,停止了拆迁工作”。 5^Gu16+$
},XNF's4V
由胶东在线制作的《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获得网络专题一等奖,该专题通过对“最美女孩”的报道,引发了“爱传百城”“践行最美”等大型活动,激发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对此,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评价说,在“小悦悦事件”以及“彭宇案”“许云鹤案”“吴俊东案”等一系列“扶起倒地老人反被索赔”负面报道,给国人带来心灵寒冬、引发道德滑坡议论的背景下,《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这个专题温暖了网民,重现了中国人善良美好的形象,对倡导社会美德、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只是作品用完美的形式唱响了当下中国社会善、美和爱的道德主旋律,更让我感动的是作品主创单位和主创人员的职业精神,他们用创新的思维、用新媒体的手段诠释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用一流的作品回答了什么是记者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BMEwQ
v(2(,:#
在强月新看来,对人的关怀是新闻报道终极的东西。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晓红也认为,人文关怀表现在传播领域,就是强调传播者眼中要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当我们在报道国家成就时,要思考如何让百姓真正产生自豪感、带入感,百姓不应是国家成就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因此,报道要有具体的对象感,要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直接感受的细节、故事、情感和活生生的气息”。 !C!;GaFzDg
`Sp8<8!BJ
是的,我们的报道选择以人为切入点,关注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才能与人民贴得更紧! OfBps`j6
o7fo7^TlF
[5viC}`!lq
Je[qXadH
★报纸通讯 h{:4L=UdK
Pr~58 fV
中国新闻奖评委、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获得报纸通讯类一等奖的《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文,立意高远、气势恢弘,选题重大、切中时弊,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看待党的光荣传统的问题。该文在写法上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文章从红旗渠这一轰动一时的历史事件入手,采取了剥竹笋式的层层递进的方法,从平面和立体的多重维度,剖析了红旗渠精神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精神。 5ps%d9CM#
1oDEr
★电视新闻访谈 S'r.v8kA9
zB8>Au Z
中国新闻奖评委、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范志忠:目前国内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往往就在于其节目制作时间普遍滞后于报纸、网络等媒体,节目本身所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引导力,也就在这种慢一拍的节奏中而被弱化与消解,最终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V k-x3\
8;x:no3
2011年5月以来,少数几个国家频频在南海挑衅。云南卫视主创人员制作播出了新闻访谈节目《南海:前世今生》,以上下集各长达25分钟的篇幅,分析南海问题中涉及国家主权、历史渊源、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问题领域,展现其背后潜含的多主体的利益博弈,成为国内首个探讨南海问题历史渊源以及近年纷争原因所在的新闻访谈类节目,资料翔实、观点鲜明,赢得评委的高度认可。 7S$6[&
J&^4}f
★广播评论 UTz>wUX F`
oY
Sue+I
中国新闻奖评委、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前瞻性是立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具体说来,前瞻性包含有一定的敏锐感、洞察力和预见性。新闻评论达到前瞻性这一要求,非常不容易,记者要有一定的远见和胆识,有较为充实的理论、政策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事物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yBc"]1F&
Tl6c&0v-
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类一等奖的《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是一篇下工夫、动脑筋,关注社会问题的报道,表现出独立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们都严格遵守酒后不驾车这一法律规定,记者开始追踪这一现象。通过采访揭示问题的现实性,分析提炼总结过程中将对比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将令人欣喜与忧虑的两种不同社会现象同时呈现给听众,并提出了应对的思路观点。该文立论新颖,采用正反对比的立论角度,在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G~gLA+;>m
IIb)b{58
★报纸消息 {Dg
w:&I@o
* ^_1M0!
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这篇消息文章不长,但一经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原因何在?我认为有3点值得关注。一是“新闻敏感”成就一篇“走转改”优秀报道;二是多重新闻价值彰显报道的社会意义;三是勾连式结构实现事件时态转换。综合来看,这篇消息可谓是“走转改”的大成之作,是记者在基层捕捉的“活鱼”,从报道的内容到形式都属上乘。 =/6pmQd
A<Bq$F}o~o
★网络专题 p>Kn=z0e8
R[laFt<S^
中国新闻奖评委、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是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由大众网精心策划、实施的一次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一般来说越宏大的主题越容易搞得枯燥乏味,缺少有特色的视角和具体鲜活的内容。大众网则突破传统的窠臼,在策划思路上别具一格。它以“56个民族家庭”为聚焦点,通过接力式的采风,通过采访团队精心拍摄的千余幅图片,清晰地记录下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它们正在经历的变化,而这些均与该专题的主题——“党旗漫卷中国红”高度契合。 .q=T)Vz8O
d&
/YP m,(
★报纸版面 ;lNaPwu5C
e+LE=0WB
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2011年12月30日《海南日报》C2-7版是一个年度国际事件盘点版面,该版以大气的彩色跨版、新颖的图说版式出奇制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k}&MP_V%
b_&99
该版面设计摆脱通行版面设计风格,采用大胆而具有创新的“碎片化”板块设计方法;以世界地图为视觉趣味点,“井”字分割构图彰显“国际”主题;“?”的巧妙使用是整个版面中的点睛之笔;以图片均衡版面,平衡版面重心;版面图片的选择极具典型性。该版面在图片使用上精挑细选,使图片能够表达甚至强化新闻事件的面貌或形成评价。
|
一共有 0 条评论